什麼是雲端作業模式?
雲端作業模式的概念代表:啟用雲端運算以達成業務或組織目標的技術與流程。了解您心中理想的雲端業務作業方式至關重要,模式設定得當,能夠有效支援日常營運的基礎架構。
本文將仔細探討雲端作業模式為您的業務或組織所帶來的效益。
什麼是作業模式?
作業模式是設計並創造作業流程的概念式框架。
為何雲端作業模式如此重要?
「雲端作業模式」一詞的涵義不斷進化,原先只是單純描述基本的雲端流程,最新版本則化身為透過公有、私有、就地部署與混合雲、邊緣部署進行調適性與彈性化的雲端模式使用。
雲端作業模式的一部分願景,在於定義業務目標為主的雲端流程,而非偏好的科技或傳統流程。這個模式的觀點必須整合團隊與作業系統,以重新塑造改良靈活性的流程、發展全新管理架構,甚至是重新定義 IT 團隊文化。
最優質的雲端作業模式及其系統必須能夠處理下列領域需求:
雲端體驗
- 雲端儲存服務應以服務成果及保障為主,不應受限於科技資產或規格。
- 使用的服務或服務水準能夠因應系統能力要求。
- 系統能力存取性應不受時間地點的任何限制。
- 連結科技服務與業務模式的能力,持續因應市場變動調適做法。
雲端經濟
雲端作業
- 高度 API 自動化與 DevOps 範疇,並可實行自助式互動。
- 儲存裝置資產的能見度與操控性、可進行工作負載配置與資產管理的即時決策,甚至是自動化驅動決策。
- 擁有務實功能,可將資料移至必要位址、在耗用需求最大的時候擴展儲存裝置,並在資源閒置調縮裝置。
雲端作業模式可解決哪些挑戰?
隨著科技、市場與使用者期望持續迅速進化,許多企業組織都發現,過時的雲端管理習性——如:孤島式團隊運作、緩慢的變革管理、預留的閒置備用空間,以及拼湊式的回應性系統成長——對於靈活性和彈性皆為必備要件的時代來說,都是沉重的負債。
雲端搬移最初被認為是一種「非此即彼」的價值主張,如今卻演變得益發複雜。雖然使用公有雲資源能夠帶來成本與彈性效益,但是一般認為,公有雲的某些應用不夠安全,或是效能表現不夠好——例如:公有雲不適合需要即時 AI 解決方案的使用者。
什麼是公有雲 vs 私有雲作業模式?
雲端作業模式的首次迭代定義為:僅由公有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資料儲存服務。接著,供應商又可託管應用程式、平台與服務,並由分散各地的使用者透過高速網路存取。最後,隨著公有雲的安全性、延遲與彈性限制日漸浮現,企業組織便打造自有的私有雲來因應問題,建造方式係由 CSP 的專用服務提供,或是自行進行就地部署。
時至今日,對於某些企業組織而言,最佳雲端作業模式即為客製化混合雲,不同作業要素分別利用公有雲、私有雲、混合雲與邊緣雲端的強項運行。
雲端作業模式與雲端採用框架及雲端作業基礎架構有何不同?
這些詞彙經常頻繁交相置換使用。雲端採用框架是一組程序與最佳典範,協助企業組織順利達成雲端採用。雲端作業基礎架構則是結合設計、組件、系統與資源,完成雲端部署。如前所述,雲端作業模式不僅僅是上述做法,而是包含了價值實現與符合業務目標的觀念。
雲端作業模式的效益為何?
縝密規劃完善的雲端作業模式能夠讓企業更有效率、更靈活彈性、更專注於客戶服務與業務成果,最終自然也會帶來更多利潤。
創造並採用雲端作業模式的必要步驟為何?
對於每一間企業組織而言,若要執行成功的雲端作業模式,需要的人事、流程與技術各有不同。一般來說,導入全新雲端作業模式需要重新塑造、重新設計雲端的各個方面,才能達成業務目標。
導入雲端作業模式的最大挑戰,在於管理、獲取團隊認可,以及網羅必要人才,以利啟用全新工作角色、認同全新事務優先順序,並以全新方式進行協作。
此外,企業組織也需要擁抱雲端作業模式所帶來的靈活性與彈性。換言之,企業必須要接受勢必會持續進行的改變——包括市場、客戶、產品,甚至是業務模式——並且在改變之中擔任領導的角色。